这几年台剧质量飞升。

从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到《俗女养成记》,都是口碑大爆;

《罪梦者》虽口碑不佳,但也是尺度、噱头十足。

台剧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发展道路了。

最近有部剧,也颇值得玩味——

《用九柑仔店》

用九柑仔店。

柑仔店,在闽南语中,是小卖部的意思。

用九,就是这个小卖部的名字。

意思是说附近居民生活用品里,十项就有九项可以在店里找到。

同时用九寓意着永久,是希望店能够开的长久。

街坊邻居们在这里买的东西也能用的长久。

乍一看,好像有点解忧杂货铺的味道。

男主杨俊龙(张轩睿 饰)在台北生活多年,是地产销售员。

他一心想在台北出人头地,扎根于此。

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他拼命工作,开动脑筋,忙于应酬。

工作没几年,就成了公司里最年轻的经理。

某天,他突然收到抚养他长大的阿公病重的消息。

连忙请假回乡的俊龙,打算让爷爷和他一起搬到台北,这样能够便于照料。

如此一来,柑仔店就无人看顾,只能关掉。

可是这家店可算是阿公一辈子的心血。

说放弃,却又放不下心。

阿公经营了几十年的用九柑仔店,早已成为附近居民的记忆。

他们在这里玩游戏,晒太阳,唠家常,体察人生百态·······

柑仔店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柑仔店,更像是当地人的情感寄托。

所以看到俊龙贴出来的清店消息。

街坊邻里无一不愁眉苦脸。

面对村里爷爷奶奶们的抱怨和不舍,俊龙也是无奈至极。

确实。

是留在乡下继续经营一家没多少生意,还破旧无比的柑仔店;

还是继续回到大城市里去赚更多的钱?

这种选择题在如今年轻人的心中,答案不言而喻。

俊龙一开始的选择也很明确。

虽然大城市里的打拼,并不轻松。

每天加班加点的工作,晕头转脑的应酬。

明明身心俱疲,还是要一往无前的努力奋斗。

明明不想喝酒,还是要佯装开心的样子的举杯庆祝。

最后醉的七荤八素的吐倒在厕所里。

这何尝不是当代绝大多数年轻人内心的苦楚。

我们远离家乡,前往大城市打拼。

想在这里落地生根,但是快节奏、高房价、高物价、强竞争,逼迫我们不得不努力工作。

但是又没人和你保证,努力就一定成功。

我们都只能顺着形势摸爬滚打,至于结果谁都不知道。

一天,俊龙碰到了一个难搞的客户。

钉子户赵先生。

他因为怀念亡妻,以及和妻子相处的那段时光,所以一直不愿意从这栋楼里搬出去。

无论俊龙开出什么样的条件,他都直接拒绝。

直到俊龙灵机一动,找到了老人的儿女。

劝说他搬走这里后就可以和儿女一起住,不会再那么孤单。

老人这才同意。

第二天,当俊龙去找赵先生签合同的时候,却发现他双手端着妻子的遗照向海边走去。

俊龙以为老人想不开,要跳海。

但人家只是想要带着妻子的照片来海边走一走。

不知情的俊龙却不小心落了水。

水里,他想着赵先生对自己说的话:

又在恍惚间,他仿佛见到了向自己伸出手的爷爷。

那个关于人生的选择题,再次摆到了他的眼前:

到底是继续穿着西装,去过表面光鲜内地一团糟的生活。

还是握住爷爷的手,走一条看起来无聊失败,其实充满温暖的路?

这次,俊龙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。

他毅然决然的辞了职,回到了乡下。

陪在爷爷身边,重新开起了用九柑仔店。

《用九柑仔店》给观众的第一感觉,是怀旧。

镜头扫过去,全都是80年代落后村落的画面。

老旧灰黄色调,雾蒙蒙的,瞬间把观众拉回过去的岁月。

剧集采用现实和过往来回交替的叙事方式。

一边是杨俊龙在外努力打拼的原因。

一边是外公开柑仔店的契机。

虽说形式不一样,但出发点相同。

那就是: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。

最开始时,杨俊龙并不能理解外公为什么这么固执,要守着一家赚不了多少钱的柑仔店。

但慢慢,杨俊龙明白了柑仔店所承载的意义。

故事也正式朝“是留在家里陪家人”还是“背井离乡赚大钱”的抉择中迈去。

看完这部剧,我尤其喜欢一个网友说的话,他说:

我知道剧里的生活方式,和现在的社会相悖,但我还是被治愈了,或许,在心里放一个美好的乌托邦,是对抗这个快速时代的最好方式。

正因为这种生活已不可再得,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这么遗憾,这么美好。

获取电影资源,关注微信公众号:谷得电影!!!